千年一问:“唐诗之都”何以西安?

发稿时间:2025-10-13 13:29:07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 长安,早已超越了一座城池的物理界限,它是诗的故乡,是梦的远方,是一种气象、一种理想,是千年文脉的回响,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共鸣。

 
西安提出打造“唐诗之都”,并非凭空创造文化标签,而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千年积淀,是在新时代对中华文脉的深切呼唤与创造性赓续。长安,本就是“唐诗之都”。如今的提名叫响,是一次标注文化坐标、锚定文明航向的再出发。
 
这是对盛唐气象的当代呼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彰显文化主体性与历史使命感的担当作为。
 
这座古老而青春的城市,让千年唐诗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
 
天时:跨越千年的时代气象共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长安,不仅是帝国的行政中枢,更是文化交汇的世界性都会。唐诗题材广泛,风格自由,形成了“万紫千红”的创作局面,成为“盛唐气象”的承载与象征。
 
一提起长安,国人心中自会浮现出灿烂的画面:朱雀大街车水马龙,大雁塔旁诗酒唱和,大明宫巍峨矗立,东市西市商贾云集……这些景象汇聚成中华文明的巅峰意象,流淌着豪迈包容的繁华气象。
 
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气象也呈现出今更胜昔的盛景。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民在物质丰裕后,自然追求精神文化的升华。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正是顺应时代之势。这一璀璨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盛世气象,正与当今中国蓬勃奋进的时代气象同频共振。
 
地利:山河遗存与诗性地理的当代延续
 
“地利”,是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物质根基。西安背倚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从巍峨的终南山到错落的市井,从繁忙的驿道到庄严的关隘,长安的每一处景致都构成了立体的诗歌场域。大明宫的飞檐、灞桥的烟柳、终南山的云雾,这些具体的长安元素,在诗句中化为永恒的文化象征。
 
西安遍地的唐代遗址,是土地留存的诗意印记。行走西安,如同行走于唐诗之中:站在大雁塔旁,心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意;步入华清宫,遥想“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瑰丽。通过文旅融合与遗址保护,西安推动唐诗从历史概念转化为有烟火气、有科技感的当代文化实践,让古老文脉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流动起来。
 
人和:民众传承与诗意生活的当代实践
 
唐诗的生命力,根源在于人民。唐代的长安,人人写诗,诗写人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巨擘,皆来自民间、书写民间、感动民间。
 
千年之后,唐诗依然能与当代人的心灵共振。想家时脱口而出的“举头望明月”,失意时用以自勉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不仅是语言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明证。
 
在当代西安,这份由民众延续的“人气”,正以创新形式让唐诗融入生活:学生登秦岭吟诗相和,游客在大唐不夜城飞花传令,方言摇滚乐队用秦腔吼出唐诗的苍茫……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参与,为“唐诗之都”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非凡的文化活力。
 
同时,今日的西安延续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唐诗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赋予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展望:文明传承的诗意答卷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共同铸就了西安作为“唐诗之都”的底气与前景。时代气象提供精神气候,地理根基奠定文明土壤,而民众的情感与传承则是真正的主体。
 
西安打造“唐诗之都”,不是创造新概念,而是重新擦亮千年品牌;不是重塑历史,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当代彰显。
 
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诗中遇见长安,在长安读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唐诗之都”属于长安,属于中国,也属于每一个向往美与永恒的心灵。这是一份正当其时的时代召唤,也是一张名实相符的文化答卷。
 
 
  • 旅游攻略
  • 热门景点
  • 旅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