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青海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发稿时间:2018-01-16 10:35:38 来源:青海日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青海生态地位重要性无与伦比,但生态环境又无比脆弱,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凸显。如何找准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青海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新作为意义重大。
一、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青海生态畜牧业应选择以草场轻度承载、牧草供应有余、市场纯天然有机畜产品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建成生态作用突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天然畜产品生产区。加快有机畜牧业绿色认证和基础建设,加强优良畜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工作,优先在生态条件优的县域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有机产品制造企业群,并逐步扩大到其它区域。建立符合有机原则的优质饲草料基地,满足传统畜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转变,通过安排政府支农资金等支持和鼓励组建牧民合作社。特别是利用好扶贫资金,推动产业发展。
1.以农牧业为重点推进农牧区生产组织专业化。青海生态优势明显,然而提高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发展,就需要针对青海农牧业目前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化不足等问题加以研究解决,以促进生态农牧业“走出去”。
2.以规模化生产为重点促进青海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结合青海实际,围绕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积极促进产业集聚是必由之路。
首先要以农牧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青海特色农牧产品产业集聚。青海“冷凉性”高原生态农业特色非常鲜明,但是生产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应围绕各区、县重点企业所在地,基于原料基地、市场接近等原则,积极引导沙棘、枸杞、豆类、马铃薯、油菜籽、特色果品、牛羊肉加工等优势产业在原有产业集聚区域或具有优势的农牧业加工园区或产业园区集聚,以此为切入点推动青海生态农业经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
其次是以价值链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提供可共享的基础设施、人才市场、公共服务等基础上,需要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相关企业及上下游企业之间以价值链和产业链为纽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专业化分工,在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围绕龙头企业在高原生态农业、藏药等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其中,可重点建设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链,提高农畜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扩大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和竞争力。以沙棘、枸杞等有效成分提取与转化、牛羊副产品和脏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此外,围绕藏毯产业、民族服饰等民族特需品产业、特色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等重点产业,打造青海高原特色轻工业产业集群。以“国际藏毯节”转化升级为平台,积极构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互动。
第三是以品牌塑造为重点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园区,突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青海藏区自主品牌。诸如,进一步以青稞酒、果酒、枸杞等农牧知名品牌及“青海藏药”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提升,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加快品牌建设和申报工作,引领、推动知名自主品牌的诞生与成长。
二、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
青海藏区生态旅游应发挥后发优势,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互动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销生态旅游产品,制定有关管理规则,使管理和促销新理念推动青海生态旅游走向世界。
一是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集中财力解决目前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整体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开发与保护工作同时启动、齐头并进的措施,积极寻找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处理好游客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壮大民族服饰、民族雕刻、藏毯加工、宗教用品等民族旅游商品。
三是根据青海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优先发展旅游资源良好、交通便捷等开发条件较好的着名旅游资源点,形成团簇状的生态旅游圈,带动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再逐步梯度转移到其他开发条件相对较弱的旅游景点。青海的冷凉气候使得青海的旅游总处于“旅游黄金季节短”的状况,加之地域辽阔,“旅长游短”问题也十分突出。针对青海凉爽气候条件,专门打造“凉爽经济”,中国旅游研究院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避暑游”潜在规模超过3亿人,产业价值可达五、六千亿元。青海若率先实现旅游服务产业升级,可以为“一带一路”全域旅游发展提供高端服务。
四是挖掘青海生态文化潜力,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青海生态文化传播,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快青海藏区中藏药材及民族手工业发展
一是积极建立青海特色产业创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培育生产加工中心、产业配套中心、贸易中心和研发中心,着力发展民间手工艺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旅游用品加工等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中藏药材药用成分分析、生物药剂配方与生产工艺等研究,建立濒危藏药材种植栽培保护基地、设立人工驯化研究项目、建立圈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地,积极开展人工培植、推广种植和加工利用。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建立中藏药材及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保障产业发展资金,尤其对群众自发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加工给予资金和信贷支持。
- 旅游攻略
- 热门景点
- 旅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