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千年历史的旅程(河西走廊之行)

发稿时间:2017-11-24 15:15:26    来源:网络    
追寻千年历史的旅程
河西走廊之行
2017年8月中下旬,我们乘飞机从北京抵达敦煌,从这里包车开始我们自西向东(敦煌到武威)的河西走廊之行。
河西走廊是夹在群山和沙漠间天然的通道,其中均匀分布的河流孕育出片片绿洲,在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沙漠、戈壁、河流、湖泊、雪山、草地。然而,真正吸引我们来到河西走廊的是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以及随处可见的古代遗存。
从张骞凿空西域,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算起,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已有两千年,围绕着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统称河西四郡)发生了很多故事,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和古代建筑。我们的旅程从敦煌开始,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现今河西走廊中最著名的城市。
 
在河西走廊人们习惯将酒泉、张掖、武威称为“大市”(地级市),敦煌、金昌、玉门等只是县级市,而敦煌当地人(比如我们的司机姜军师傅)却天生有一种优越感,那是因为敦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位居河西四郡之列,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更让敦煌名扬世界。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早在1984年夏天我们第一次来到莫高窟,那时参观石窟的人不多,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看了三十多个洞窟,甚至还登上了九层楼(现在已经不允许攀登了)。由于当年记载敦煌石窟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太少,参观洞窟之前几乎没做什么功课,看完洞窟回来很快就忘记了。今非昔比,现在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非常丰富,为了这次旅行我们很早就开始充实相关方面的知识。
现在参观莫高窟要先到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主题电影和球幕电影,然后再坐摆渡车到莫高窟由讲解员带领参观实体窟。最后,自由参观藏经洞陈列馆,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院史陈列馆和美术馆。
出发前一个月我们在网上订购了参观票(包括数字电影和实体窟,200元/人),一共参观了八个洞窟:55宋(西夏重修)、61五代(元重修,62和63为隋代,开凿61窟时损毁);328初唐(五代、清重修)、332初唐(五代、元、清重修)、17晚唐(藏经洞)、16晚唐(西夏、清重修)、419隋(西夏重修)、427隋(宋重修)。最后又额外参观了应急票(旅游旺季的临时加票,100元)可以看的四个洞窟:148盛唐(晚唐、西夏、清重修 涅槃佛)、95元(清重修)、96初唐(清、民国重修 九层楼)、72五代(清重修)。
历史的“第一现场”
莫高窟中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是从四世纪到元代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宝。当看到这些绘画时候,仿佛能感觉到生活在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史时代人们的呼吸,更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对美的执著的追求以及对于和平幸福的向往。
敦煌艺术的创作源泉应该说是宗教,大多数画家是信仰者,或者心存信仰。如果心中不相信佛教,绝对创作不出像敦煌壁画这样辉煌的作品。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在墙壁和洞顶上描出画像,创作了雕塑群,留下了巨大的敦煌艺术宝库。这是因为,他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时已经把永恒的祈求,对幸福的憧憬融进了艰苦的创作中。
随着明代嘉峪关的修建,断绝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莫高窟也随之没落(自元代后,莫高窟没有再开凿新的洞窟)并逐渐被世人遗忘。恰好是这几百年的尘封,使得莫高窟历代的壁画和雕塑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随着藏经洞被打开,沉睡千年的众多文字资料被发现,有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经典,有官方的文书、私人的账本、地契等等。在这里不同朝代雕塑和壁画所呈现的场景与丰富的文字资料相互佐证,让莫高窟成为了历史的“第一现场”。
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绘画书法可能是后人临摹的,史书可能被后人改过的,大多事实真相已在历史的流传中泯灭了。而敦煌,它让历史变得真实鲜活。吐蕃的历史、唐代壁画绘画书法、太平盛世等等,敦煌文献和石窟壁画让这些变得有迹可循。正是这些超越千年的历史触动,激发起了一代又一代学者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感,并把这些传递给了更多人,让敦煌的艺术与灵魂得以永存。
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传承敦煌文化,从四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几代人默默地在此守护,一些人去世后将骨灰埋在了这里,他们的墓地背靠三危山面朝莫高窟与敦煌永存。我们参观完莫高窟后特意来到他们的墓前三鞠躬,以表示我们的敬意。他们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夫妇、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段文杰夫妇、敦煌学大师史苇湘和欧阳琳夫妇……。
在我们参观莫高窟美术馆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这是敦煌和她的守护者们真实的写照。
从敦煌向西行
在敦煌逗留期间我们还去了鸣沙山和月牙泉,沙洲城遗址(不是敦煌古城,那是拍敦煌电影后留存下来的人造景观),白马塔(鸠摩罗什东传佛教途径敦煌,为病死在此的所乘白马而建),以及敦煌西线的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西千佛洞的门票不贵,每人三十元,一共参观了七个洞窟:04、05、06、07、08、09、11。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当早于莫高窟,大多为北魏时期。洞窟损毁比较严重,彩塑几乎都是后人重修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位于党河河畔的西千佛洞景色还不错,其他方面令人失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把我们带到了阳关。阳关和玉门关曾经是西汉时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我们看到的阳关只是一个烽火台号称“阳关耳目”,真正的阳关城早已经消失在茫茫戈壁之中。虽然我们看不到大名鼎鼎的阳关城,能看到见证两千多年岁月的烽火台还是不枉此行。
玉门关有两处,最早的一处为敦煌玉门关,只存在了160多年,稍晚的一处为瓜州玉门关,存在了700多年。细君公主及解忧公主远嫁乌孙。西汉长罗侯常惠(曾随“苏武牧羊”故事主角的苏武出使匈奴)奉使乌孙,联合抗击匈奴入侵,皆由敦煌玉门关出关。前秦大将吕光征讨西域,将龟兹国鸠摩罗什带到凉州囚禁,后到长安成就了一代佛教译经大师。唐玄奘西行求法,冒险“偷渡”的就是瓜州玉门关。而唐代诗人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玉门关,作为古代通西域必经之“口岸”,借此完成对遥远边疆的臆想,并未特指敦煌的玉门关或瓜州的玉门关。
敦煌玉门关、阳关、汉长城、河仓城,组成了一整套针对西域的防御和进攻体系。早在汉代有组织地从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屯垦戍边,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酒泉、敦煌周边)开始修筑城墙和关隘。和平时期守卫的官兵开荒种地,将收获的粮食通过古疏勒河(现已基本干涸)运往河仓城存储,供关隘和烽火台的守卫者食用。如今玉门关、长城、河仓城依旧矗立在戈壁滩上,当我们站在它们面前,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不禁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敦煌雅丹,曾经是古代西去的求法僧人和东来的商旅驼队的噩梦之地,如今却变成了地质公园。大自然在戈壁滩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异雕像、一座座迷宫一般的魔鬼城堡,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壮观。而在古老的过去,又有多少僧人和商队曾经在这里迷失方向,甚至永远留在了这里。我们听说,不久前有一个年轻人为了逃票,擅自从其他地方进入雅丹地址公园,最终消失在这片大漠迷宫之中。
 
瓜州原名安西,敦煌石窟之一的榆林窟和汉唐古城苦峪城(后改为锁阳城)就在瓜州境内。书法巨匠有草圣之称的张芝也出生在这里,所以瓜州又有草圣故里的美称。
从敦煌到瓜州途中,国道南侧有一处新发现的遗址——悬泉置,这是一处汉代驿站的遗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汉帝国的“置”不仅仅是传输公文政令的交通驿站,同时也是物资转运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汉帝国继承了秦的邮驿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传或置,全国各级、各地遍布的驿站,犹如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确保汉帝国政令畅通,统治力高效强大。悬泉置一座方形城堡,办公区、住宿区、马厩、瞭望角楼等设施完备。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1700多件。其中,汉代简牍便有15000余枚。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中国境内共发现汉简8万枚,其中6万枚出土于河西走廊。当专家学者对照文献记载解读这些汉简时,两千年前汉帝国河西走廊的历史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国家文物局领导视察,无法走近只能远观,非常遗憾。
西夏的水月观音
榆林窟又被称作莫高窟的姊妹窟,每人40元的门票可以参观八个普通窟。特窟开放四个,门票每人100元到200元不等。我们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27、26、19、17、13、12、11、5 窟,可惜讲解员的讲解方式不适合我们。本来每个洞窟可参观的时间就很短(不超过十分钟),为了迎合一些“看热闹”的游客,讲解员掺杂了太多哗众取宠的解说,对洞窟壁画和雕塑的特点介绍很少,非常不适合我们这些“看门道”的游客。为了弥补缺憾,我们又额外花钱参观了一个特窟,2号窟。
2号窟位于东崖下层,建于西夏。洞窟的开凿沿袭唐以来的覆斗形形制,窟内壁画是西夏原作,正中佛坛上骑青狮的文殊等塑像经清代重修。洞窟的开凿年代属西夏(公元11—13世纪)。在窟的西壁门两侧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观音画像,绘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其所绘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
北壁所绘的水月观音,在月色朦胧中悠闲自若静坐在宝座上,犹如一位贵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环绕,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昂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开着朵朵的莲花,似乎正沉浸在这个月夜幽静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听着世间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怀随时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脱离苦海。整个画面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显得宁静素雅。在画的右下角一位僧人和一个牵着马的猴子面向观音朝拜,这就是唐玄奘和孙悟空(原型叫石磐陀,家乡在瓜州锁阳城一带)去西天取经的场景。
南壁所绘的水月观音,头戴金冠,肩披长发,佩饰璎珞环钏,腰系长裙,显现在巨大透明的光环之中,左手紧拈串珠,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水中有一对莲花,一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盘、柳枝净瓶。背后的石柱高耸、祥云环绕。石缝间生出修竹,空中鹦鹉双飞。对面有一天女,双手合十礼拜观音。观音的姿态优美,衣纹用线细密流畅,极富韵味和质感。特别是画中的岩石、云彩等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画中描绘山水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南宋山水画技法特点,堪称佳作。
由于莫高窟在旅游旺季没有特窟开放,我们只能在榆林窟参观特窟一饱眼福。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在旅游淡季参观石窟,在洞窟内停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多看看特窟,看到的都是精品,与画册或网上的照片出入很大。
锁阳城的由来
距离榆林窟不远有一处古城遗址——锁阳城遗址,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始建于西晋(公元295年),兴盛于隋唐,曾经是西夏政权控制河西走廊的军事、政治、指挥机关的所在地,直至明朝逐渐荒废。锁阳城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如果不是去榆林窟顺路,我们也不会特意来到这里。
锁阳城遗址很大,分为内城、外城、羊马城、1号2号遗址等。购买了观光票后,我们乘坐景区的观光车(有讲解,游客不允许自由进入景区)参观了内城。历经上千年,虽然部分城墙已经损毁,但大多数城墙、瓮城、瞭望墩、马面依旧保留了下来。马面是在主体城垣上加设的若干墩台,与城墙等高,一般突出墙体之外数米。它不仅可以支撑墙体,还可以从侧翼迎击攻城的敌人。在一处城墙的山坡上,有许多拳头大小的石头散落一片,与全部用黄土夯实的城墙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古代防御所用的炮弹,用专门的投掷车发射,迎击入侵之敌。
来此之前,我们不知道在锁阳城还有一个塔尔寺,比青海塔尔寺早了好几百年。寺院大部分已经损毁,只剩下一些钟楼台基,庙宇建筑的台基和大塔塔座等遗址。在唐代这里曾经非常宏大,是瓜州的官员和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路过瓜州,讲经说法数月,曾在佛殿内的弥勒像前祈求佛祖保佑。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石磐陀的家乡就在锁阳城一带,当年他听了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后,才决定一路跟随大师西行取经。
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下令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等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地里生长一种像红萝卜一样的植物,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来食用。苦峪城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靠吃锁阳,坚持到救兵的到来。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就将苦峪城改名为锁阳城。
嘉峪关 酒泉
嘉峪关是一座新兴城市,1984年我们曾经到过这里。与三十多年前相比,柏油公路代替了戈壁土路,一直修到了城关之前。原来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城关的雄伟已经不复存在。热闹的人群,嘈杂的商贩,人造的景观大煞风景。除了讨赖河边悬崖上的天下第一墩和明长城还有些历史的沧桑感,嘉峪关城关和悬臂长城几乎看不出哪些是经过后人的重新修建,哪些是原始的建筑。
毁誉参半的城关
明长城自中国最东端的山海关到河西走廊最西端,最终在嘉峪关画上了句号。这座宏大复杂,一丝不苟的军事堡垒,成为明王朝强烈收缩内敛的象征。嘉峪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关隘,彻底关闭了中西方交往的道路,曾经繁华兴盛的丝绸之路不复存在,中国开始进入闭关锁国的时代。我们来到嘉峪关,除了惊叹中国工匠的伟大和智慧外,找不到其他可引以为傲的感觉。
千年前的地下画廊
嘉峪关新城镇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中的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内容包含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很多方面。1982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邮票上的彩绘壁画《驿使图》就出自嘉峪关丁家闸魏晋墓。跃马疾驰的信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这是古代河西地区邮驿工作真实而形象的再现。如今一部分古墓的彩绘砖被移到了甘肃省博物馆,一部分古墓被回填封存,只有一座古墓可供游客参观。我们买票后进入古墓,墓室不大进深三层,墓室门需要蹲下才能进去。除了墓室一些有装饰花纹的石刻图案,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一幅幅砖壁画了。一位妇女在桑树下采摘桑叶,一个屠夫正在杀猪宰羊,一个贵妇人外出郊游,身后是一个端着果盘的丫鬟,一群有钱人围坐一起吹拉弹唱,饮酒作乐,一个农户在地里耕作,前面是二牛抬杠……。虽然绘画笔法非常简练,墓砖上可用来作画的地方有限,但上千年河西走廊人们的生活场景,依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葡萄美酒夜光杯
嘉峪关到酒泉只有二十多公里,我们选择住宿酒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首凉州词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代。西汉名将霍去病从居延南下大败匈奴,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赐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由于酒少人多,霍去病便倾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据说这就是酒泉这座城市得名的缘由。说实话,酒泉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远在几百公里的内蒙境内,城市布局和繁荣程度远不如河西四郡的另外几个城市。我们只是途经此地,看到了传说中的“酒泉”就够了。
 
在张掖临泽县和肃南县有一片奇特的自然地质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农民放羊的地方,一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将这里变成热门的旅游景点。张掖丹霞分两个景区,相距不远,两处的景观完全不同。一处是冰沟丹霞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以造型奇特取胜。另一处是七彩丹霞,以面积大、色彩丰富吸引人们的眼球。观赏丹霞美景的先决条件是:晴朗的天气加上合适的光线(阳光要斜射在山体表面),如果赶上雨过天晴则是最佳的观赏时机。我们来到丹霞前几天这里一直下雨,尽管雨已经停了,天气依然阴沉。
大自然建造的宫殿
冰沟丹霞景区的管理不是很好,观光车也很简陋,由于游客不多等车时间比较长。主要景点散落在山沟两侧的山上,需要走很多山路才能看到,比较辛苦。气势恢宏的宫殿般造型最有代表性,一根根支撑殿堂的柱子高大挺拔,一块块窗棂(俗称窗格)雕刻精美,独特的丹霞红色再加上千姿百变的奇异造型,令游人叹为观止。由于不给力的天气让这里的美景大打折扣,我们决定还是趁早赶往七彩丹霞景区。
变幻中的光与色
七彩丹霞也是游客最多的景区,以红色为主调的山体,配上黑、黄、灰等颜色,在片片绿草的映衬下非常漂亮,如果再加上蓝天白云则更加完美。只是我们到的当天是阴天,偶尔有一缕阳光从厚厚的云层中挣扎出来,很快就消失不见了。还好,景区为了满足一些游客看日出的愿望,允许次日早上二次入园(需要前一天录取指纹,二次入园时不用再买门票,但需要单独买观光车票)。我们决定先提前踩点,选择一处山体颜色最多,早上朝阳能直接照射到的地点。七彩丹霞景区有两个大门(北门和西门)和四个观景点(1-5,3号观景点比较危险不开放),必须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入园,车辆单循环行驶(不走回头路,如果想回到上一个观景点,可以乘坐另一个门入园的观光车)。大多数游客选择从北门进入,观景点的顺序是:2、1、5、4,我们一边游玩一边考察,最后选定5号观景点作为我们次日的目标。
在七彩丹霞看日出的重点不是冉冉升起的朝阳,而是要看朝阳照在丹霞山上,山体颜色随光线一点点变化的过程,我们觉得5号观景点是最佳位置(大多数人选择4号观景点,地势比较高,看的比较远)。老天眷顾有心人,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5号观景点,匆匆上到最高处的观景台。火红的朝阳,湛蓝的天空,鱼鳞状的白云,被雨水清洗过的青草,被朝阳点燃的丹霞山,全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大自然赋予这里如此多的颜色,真是美不胜收。本来还想在此处多停留一段时间,随着西南边浓浓的雨云逐渐飘来,周围光鲜的颜色逐渐退去,我们决定不再逗留,赶往张掖市区。
张掖古称“甘州”,酒泉古称“肃州”,如今甘肃的名称则源于这两个州。张掖市区的西夏大佛寺、木塔寺等景点,不足以让游客在此驻足,如果不是打算从这里去马蹄寺,我们不会选择在此停留。
小月氏的国都
时间充裕,我们选择游览距离张掖市区十五公里的黑水国遗址,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地给小月氏国作为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为“黑水国”。还有一种说法,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国遗址很早以前是个很大的湖泊,后来逐渐干涸,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这里,划地给小月氏国,其国都就建在此地。公元前二百年统治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赶走,留下来的一部分月氏人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
黑水国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城,两城相距二公里。北城始建于匈奴占据河西之时,汉代沿用并将其归入张掖郡觻(音路)得县。南城始建于唐代,宋、元、明一直沿用。几经打听,我们只找到了南城遗址,虽然黑水国遗址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实际上并无人管理。现存的城垣遗址为明代所修,隐藏在农庄和田野之中。如果不是仔细搜寻和打听,我们根本找不到这里。黄土夯成的城墙只剩下残垣断壁,土坯垒砌的方形角墩大部分都已坍塌,一块块汉砖散落荒草中。也许是河西走廊这类的遗址太多了,一些价值更高的文物建筑得以保护,另一些则任凭其自生自灭,就如同公路边随处可见的长城烽燧一样,真是可惜。
隋唐文化的渊源
公元三百多年前,中原爆发了“永嘉之乱”,而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多冲击。在当时的长安,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秦中川,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作为一块相对安定、平静的所在,大量人口迁徙至此。尤其洛阳以西及关中等地,投奔河西走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郭荷,甘肃秦安人,出身儒学世家,在这个时候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河西走廊。一路同行的,除了追随他的弟子,还有极为珍贵的、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当他们穿过武威,来到张掖郡马蹄山下的临松薤谷时停了下来,薤(谢)是一种植物,又称为藠(叫)头。千里风尘,艰辛辗转,望见这里的青山翠谷,郭荷感到内心宁静,这正是他心中所期望的安居之地。郭荷来到临松薤谷后,河西的年轻学子纷纷慕名而来,其中就有第一个在马蹄山开凿石窟的郭瑀。当初郭瑀和弟子开凿石窟只是为了修行和讲学,后人将这些石窟扩大建造了佛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马蹄寺石窟群。
马蹄寺距离张掖六十多公里,我们来的前几天,这里一直下雨。由于地质结构疏松,下雨后经常有碎石从石窟上方落下,因此所有石窟都不开放。还好我们在此之前已经看了许多石窟,多少是些安慰吧。走入马蹄寺幽静的山谷,我们看到被雨水洗过的草地上开满鲜花,山坡上的林木郁郁葱葱,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错落有致的石窟挂在崖壁之上,我们仿佛听到学子们朗朗读书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景色秀丽,远离尘世,马蹄寺的临松薤谷绝对是一个读书修行的绝佳场所。河西走廊有许多这样的场所,当年中原北方的儒家学者,为了逃避战乱和纷争,远离家园来到河西走廊著书立作、传道授业,使得河西儒学异常繁荣,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中心。因此河西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后来辉煌的隋唐文化的渊源。
行程的改变
按照最早拟定的行程,我们曾经计划从敦煌去透明梦柯冰川,从张掖去焉支山和山丹军马场。透明梦柯冰川由于保护祁连山而封闭进不去,到山丹军马场的道路正在修建也不能去。我们与司机姜军师傅商量后决定,先从马蹄寺一路向南翻越祁连山,到祁连县看看祁连大草原,然后再回到祁连山北侧的民乐县,转道去永昌县。
中午我们离开马蹄寺,翻越祁连山的俄博岭垭口,到达青海的祁连县。八月底的祁连山细雨蒙蒙,道路一侧有些泛黄的大草原被雨雾笼罩,一拨又一拨的羊群跨过公路进入草原,为略显呆板景色增添了一些生机。翻过祁连山后天气很不好,阴雨不断,我们无法尽情欣赏祁连大草原的美景,只得匆匆离去。
一条连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古道
祁连山有一个著名的古道——扁都口,是祁连山山谷中距离西宁最近的,唯一穿越祁连山北上张掖的通道。当年张骞就是从这里翻越祁连山出使西域,法显也是从这里西去天竺取经。中国唯一进入过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炀帝,曾经亲帅大军大败吐谷浑,班师回来隋炀帝和他的西巡大部队进入了这条古道。祁连山深处的六月,气候捉摸不定。隋炀帝的随从和那些后宫嫔妃,对高原上如此严酷的寒冷显然估计不足。就这样,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之后,近一半官兵与隋炀帝的后宫佳丽被冻死,甚至包括他的姐姐。
每年七月是扁都口最美的季节,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碧绿色的青稞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这画面一直延伸到祁连山脚下,使千年古道扁都口成为今日河西走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1期甘肃特刊的封面就选自这里。
我们来到扁都口的时间已是八月末,油菜花已经结籽,只剩下绿色的油菜杆,青稞接近成熟,麦秆和麦穗变成了黄色。与七月的景象相比,虽然画面的颜色被翻转,色彩也没有原来那么亮丽,但自有一番庄稼成熟的丰收之美。
 
一支神秘的罗马军团
骊靬古城因在西汉时期安置流散的古罗马士兵而为世人所知,汉代称罗马为骊靬。公元前五十三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入侵安息(伊朗一带),在卡尔来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于公元前三十六年前后来到这里。他们相继跟从大月氏、匈奴,最后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于今永昌县者来寨。由成龙主演的《天将雄师》就说的这一段历史。如今古城已经没有了,由杭州一家公司建了骊靬文化产业园,我们对人造景观不感兴趣,因此没有去参观。
一尊行走的佛
“凉州瑞像”和刘萨诃的故事我们很早就听说过。刘萨诃出生于北魏时期,少年放荡,曾从军为梁城突击骑将,镇守襄阳。三十一岁因酗酒昏死七日,醒后自言因杀生罪重,觉悟后毅然于五台山出家,法号慧达。他是中原第一代赴印度取经的僧人,比唐玄奘早了二百多年。他只身前往西域,在于阗巧遇另一位高僧法显后结伴同行。
在金昌市永昌县有一座始建于公元561年的寺院——圣容寺,与其他供养佛像的寺院不同,在圣容寺正殿内供奉的是一块石壁,石壁的轮廓形似一位正在行走的僧人。这尊天然形成的石像被称为“凉州瑞像”,它的由来与河西走廊流传的一个神奇传说有关。公元435年,刘萨诃向着落日的方向独自行走,他来到河西走廊的凉州番和县,也就是今天甘肃境内永昌县城西二十里的水磨关一带,他停住了脚步,沉默了很久说:“此地即将出现天然的佛像”。接着又说:“佛像的变化会预示着天下的兴衰”。
在他说过这两句话的86年后,水磨关崖石壁上竟然真的显现出一尊石头佛像,人们惊讶万分,称其为“凉州瑞像”。通常,佛教徒会把祥瑞圆满的诸佛菩萨的造像称为瑞像,而这尊天然形成的佛像可谓是自然造化的神迹。从此,刘萨诃被尊为神佛,人们为他和石佛瑞像修建了一座寺院,以示纪念。公元572年的一天晚上,石佛瑞像的佛首突然自行落地。两年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就下令焚寺灭法,天下寺院皆遭焚毁,无数僧众受到严厉打击,瑞像寺也没有逃过此劫。刘萨诃一兴一衰的预言都一一应验了。
佛教进入中国后,一直积极与知识阶层的雅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权力文化进行融合,佛教教义很容易被有知识的人理解,被统治者所利用。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佛教教义比较深奥,很难被接受,佛教的传播因此受到影响。相反预言和传奇故事很容易在民间传播,被民众所接受。刘萨诃这个特殊的高僧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他的预言和传奇故事被普通的老百姓接受,在不断的传颂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神奇,凉州瑞像也一直得到信众的供奉。
来到圣容寺时,瑞像殿大门紧锁,我们请来一位名叫慧缘的居士开门并为我们讲解。慧缘说:这尊石佛看起来很抽象,像一尊行走的佛,没有佛头。张掖的佛是躺着的,山丹的佛是坐着的,圣容寺的佛是走着的。佛像边玻璃罩内的佛头是现代人制作的,古代的佛头存放在永昌县博物馆内。慧缘又说:当年佛像从崖壁上出来是没有佛头的,人们做了大大小小好几个佛头都无法安上,当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大约过了三十多年,凉州七里涧(刘萨诃涅槃之地)出现一个发光的石佛头,安装在无头佛像上竟身首璧合。从此国泰民安,直至北周开始灭佛,佛头又掉了下来。我问慧缘为什么现在不将佛头安上?慧缘说:关于佛头毕竟只是传说,万一安上后掉了下来,容易引起世人不必要的恐慌。
今天,在河西走廊的石窟中,仍保存有不少以凉州瑞像为题材的作品。在五代末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第72窟,画有一个穿着袈裟的比丘,在深山石窟中打坐,旁边的题榜表明,这就是“圣者刘萨诃和尚”。在这个洞窟主室的整个南壁,更是用情节繁多、画面宏大的经变画形式表现了刘萨诃的故事,其中就有描述凉州圣容山瑞像佛头的安放过程的画面。
在圣容寺两公里的御山峡谷中,现存有河西最早的唐代古塔,汉明长城,西夏六体文石刻,西夏墓葬群,高昌王墓以及花大门石刻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唐塔和西夏六体文石刻就在寺院附近,汉明长城和花大门石刻在公路两侧。人们参观都很方便。
 
武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河西走廊首屈一指,这里有“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有“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有“中国三大孔庙”之一的武威文庙,还有出土“马踏飞燕”的雷台汉墓。当年鸠摩罗什被困凉州十七年,边讲经说法,边学习汉语,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武威大云寺出土的西夏碑,是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它救活了西夏文字,拉开了人们对西夏文明重新认识的序幕。
中国石窟的鼻祖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中国石窟的鼻祖。早在1600多年前,北凉王沮渠蒙逊下令佛教徒昙曜在天梯山为他的母亲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后,从姑臧(今天的武威)移民3万户到平城(北魏国都,今天的山西大同),其中有僧侣三千多人。昙曜等人也随之来到平城,并主持了平城近郊云冈石窟的开凿。他只用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与代表作。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一批工匠又随之而来并开凿了龙门石窟。有专家说: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这样一条路线。尽管莫高窟中的一些石窟开凿早于天梯山石窟,但从影响力来说远不如天梯山石窟。毕竟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皇家出资开凿的石窟,它们的规模和气势无法替代。
1927年武威大地震和1958年修建黄羊河水库,使天梯山石窟受到很大损坏。尽管在修建水库时一些壁画和雕塑被抢救到甘肃省博物馆,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还是有所损坏。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佛应当是后人重修的,大佛像居中为释迦牟尼,两旁各有一位弟子、菩萨和天王共七尊雕像,保存完整。佛像的袈裟和天王的铠甲雕刻细腻,人物表情生动。尤其是天王的横眉怒目和菩萨的慈眉善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塑像上部圆拱形墙壁上还残存一些壁画。壁画以蓝色调为主,有动物、植物、流云和山水。天梯山石窟除了大佛像外,所有洞窟都不开放。在天梯山博物馆中陈列的雕像也都是复制品,可看的东西不多。
回家后我们查到这样的资料,其中提到:“目前所谓的天梯大佛为晚唐造像,最后一次是光绪二十五年再修。1927年地震后,大佛头摇落,1936年补首。结果,文革时又被人为破坏”。以此看来,大佛像经后人多次重修,已经难觅原貌,但现在大佛所在的洞窟是晚唐开凿无疑。
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公元1247年在凉州城外幻化寺,也就是今天武威的白塔寺,进行了一次吐蕃归顺蒙古的重要会谈,称为凉州会谈或凉州会盟。会谈的双方是蒙古的阔端和吐蕃的萨班。阔端是蒙古西路军的首领,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封地在凉州(今天的武威)一带。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公元1244年萨班带着他的两个侄子(其中一个就是八思巴,为元代的国师),从西藏出发历经两年到达凉州,才有了载入中国史册的凉州会盟。自此,吐蕃正式归顺蒙古,直至蒙古人消灭南宋王朝建立了元朝,西藏则顺理成章地归入到了中国版图。
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往白塔寺的大门,一尊阔端和萨班昂首马上的雕像矗立在道路的起点。雕像下面写着“凉州会盟”几个大字。进入大门,金色的萨班雕像站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后面是一排排白塔。当年凉州会谈结束后,萨班并没有返回西藏,他留在了幻化寺(白塔寺)讲经说法,弘扬藏传佛教,七十岁时在这里圆寂。阔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并修建了一座高约42.7米的藏式喇嘛灵骨塔。如今只有塔基保留了下来。尽管新建的白塔和雕像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但能站在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我们不枉此行。
从汉代开始武威在河西走廊就是一座著名城市,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汉文化昌盛。西夏国曾经选择这里作为陪都,就是想借助这里厚重的汉文化底蕴,以利于他们更好地统治河西走廊地区。著名的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和雷台公园都在武威市区,市区不大,选择徒步即可前往。
跻身三大孔庙的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代,院内的古建筑保存完好,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汉唐时期的墓志石刻、北凉时期的石造像塔、唐代天梯山石窟的无头立佛等都值得一看。此外,文昌宫的桂籍殿屋檐内的牌匾也很有特点,重重叠叠却互不遮挡,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大大小小几十块牌匾挂满了屋檐,值得慢慢欣赏。
一块碑救活了西夏文字
走出文庙大门不远就是西夏博物馆,其中馆内最著名的就是一块汉文和西夏文对照的石碑,原来置于武威大云寺内。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当年西夏王朝被蒙古大军消灭后,典籍文书被付之一炬,文物古迹损毁殆尽。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后也没有为西夏修纂一部正史,致使西夏历史和文明随着王朝一起被消亡。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了这块西夏石碑,复活了西夏文这个被遗忘的语言文字。世人开始对西夏文明重新认识,武威也由此成为西夏学这门国际性显学的发源地。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出了博物馆步行二十多分钟,我们特意来到大云寺看看西夏碑被发现的地方。大云寺的建筑大部分都毁于1927年的武威大地震。现在的建筑只有一座钟楼保持了原来风貌,其他建筑都经过了重新修建。寺院中没有任何文物,也没有看到发现西夏碑的标识,整个寺院显得破败不堪。但是不管怎样,武威大云寺终将会因为西夏碑被后人铭记。
中国最伟大的译经家
从大云寺出发再步行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龟兹国(今天的新疆库车),他从小天资聪慧,七岁出家,十二岁就可以开坛说法。公元384年,前秦大将吕光从西域将鸠摩罗什带到凉州(今武威),并将他囚禁了十七年。正是在河西走廊的这十七年,使鸠摩罗什对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汉语读写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正在河西走廊辽阔的土地上悄然成长。鸠摩罗什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
公元401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将高僧鸠摩罗什据为己有,派遣十万大军讨伐凉州。终于将鸠摩罗什迎到长安,特地为他开辟了译经场,并选派八百名僧人来配合他的工作。长安译经场,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译经场。鸠摩罗什的译经几乎触及佛教浩繁经文的各个方面。他的译著,大部分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就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这位西来的高僧通过对语言的卓越理解.将印度佛经化作优美的汉语经典,一千六百多年来没人去增减或改变一个字。虽然鸠摩罗什翻译的是佛经典籍,但他的语言影响却超出了佛教的范围。“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用语。
公元413年,七十岁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临终前,他说:“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的形骸灰飞烟灭,舌头却真的依然如生,后人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供奉在武威鸠摩罗什寺的一座石塔内,这就是罗什寺塔。
鸠摩罗什寺地处闹市区,寺院外的车水马龙和寺院内的诵经礼佛,仅凭一堵墙分为两个世界。伫立在寺院当中的罗什寺塔是2013年重修的。由于该塔不开放,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个著名的鸠摩罗什舌舍利。我们只能绕塔三圈,以表达我们对大师的敬意。
中国的旅游标志
雷台公园距离市区相对远点,公园内环境很好,中心处有一巨大的广场,广场上是整个武威的标志——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一旁还有很多铜制的车马阵,拍照起来很是壮观。雷台汉墓需要单独买票,进入雷台汉墓后,可以看到汉朝时墓葬的原样,有墓室、墓道等。有一些文字牌说明,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墓葬和陪葬文物的信息。墓内出土的珍贵文物都已运至博物馆,著名的马踏飞燕铜像也已在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空空如也的墓室。
后记
有一句话叫做: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个弱水正好就流经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合黎山以北称弱水,亦称额济纳旗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警醒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我们的旅程既是一次跨越千里路途的旅程,也是一次穿越千年时空的旅程,河西走廊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尽管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页,就如同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却让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 旅游攻略
  • 热门景点
  • 旅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