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封闭红利难以维系

发稿时间:2014-02-12 11:01:24    来源:www.029558.com    编辑:西安康辉旅行社


   
  西安康辉旅行社通过中国网报到得知:相比出境游和国内旅游,近两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略显不景气。其中,有人提到这可能和国家、地方在41号文件后对入境游政策认识不大一致,轻视入境游市场开发有关。


  戴斌:入境旅游目前的下降,大的因素看和封闭红利难以维系有关。79年以后中国旅游一直保持告诉增长的背后,封闭红利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封闭后重新打开国门,客观上讲不用去促销,别人都会感兴趣,就像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想去朝鲜看看古巴看看。但是随着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支撑入境游市场发展的封闭的红利已经没有了。


  此外,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考虑划算不划算的问题。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人民币不断的升值,现在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已经不太划算。再一个,来我国旅游进出还不是太方便,很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喜欢免签。


  再加上我们的外宣定位和宣传推广方式,一直过于宣传一个古老的中国,一个自然的中国,而忽视了中国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间国家所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从旅游部门来说,除了办展览会,参加一些交易会,还有什么有效的资源没有?我们有22个驻外办事处,但是基本上是行政的方式来安排物资人力,并不考虑市场因素,不像新加坡旅游局、澳大利亚旅游局、韩国旅游局等基于市场化规律来投入人力、物力,协调调动资源朝向重点市场。


  至于轻视市场开发的问题,这个要分政府和企业。就企业讲,企业是逐利的,做出境旅游赚钱自然的会更多的去做出境旅游。从地方上来说,旅游局要做的不是招徕,而应是形象、商业服务体系、公共体系如何完善的问题。这里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调整。


  中国网:如何理解中国旅游正在由封闭红利转向开放红利,对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等经营者而言,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发展机遇?


  戴斌:首先从宣传的需求讲,对像中国网这样的一些网络媒体、新媒体、会展公关公司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今后,政府可能会采用服务外包,政府采购的方式,把市场宣传推广的任务交给他们。


  从业态上讲,对目的地管理公司而言也会有新的机会。过去我们觉得地方发展旅游是政府的事情,但是携程成立了目的地管理公司。实际上它就是通过监测运营目的地形象、接待和事后评价来把一个目的地当一个公司来实行现代化的管理。


  此外,国际合作方面也会有一些机会。比如我们怎样不局限于自身,而是把亚洲地区打造一个整体形象出来,将来丝绸之路路线如何串联。


  中国网:此外,就国家旅游形象推广而言,您认为实现有效推广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各地旅游主管部门作为中国入境游宣传推广的重要主体,据您了解,2014年国家是否有望出台有关政策,调动地方优质资源对外营销?


  戴斌: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但是大体上说全国几百亿的旅游宣传推广经费是有的。但是把这么多钱花下去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么多钱花下去到底值不值?如果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很容易导致入境旅游下滑了,就归结给金融危机、雾霾;入境旅游一好了,就是搞了多少宣传,搞了多少活动。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我们正在着手做一个叫“地方旅游知名度调查”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调查分析地方旅游部门通过组织海外宣传推广是否做到真实有效。假定其他因素不便,有多少个潜在的目的地客户知道了这个目的地,有多少潜在客户转化为前来动机,前来动机中又有多少百分比转化为现实到访者,现实到访者又有多少人对这个目的地给与好评?四大步骤下来,对地方旅游外宣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现在一说重视网络,我特怕政府一窝蜂。真是有的地方一搞个活动就微博上墙,有多少个微博知道你。这有时候有点糊弄地方政府。特别是有些公关公司,马上能细致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我不信这个。第一,这个数字有多少是水军我不知道;第二就算没有水军,有多少人是“我知道你”和有多少人“我真会来”是两码事。


  通过地方旅游知名度调查,我希望可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大部分的钱还是财政的钱,总有一天老百姓会问的,几百亿花在哪里了。


  由繁入简“欢迎中国”


  中国网:大家普遍反应,今年研究院开始发布《出境游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正当时。我注意到此前您在不少场合都呼吁海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应该更适应中国游客的需求,目的地不应该把中国人就看成“会行走的钱包”,应当给予中国游客更多的安全保障。那在这方面,未来研究院是否会做更多工作,比如制定并推广“中国游客海外目的标准”,结合满意度调查做些推荐?


  戴斌:做这个项目最直接的动因就是中国人出去多了,同时对中国人指责也多了。你不买东西他说你穷酸,你买东西他说你穷人乍付、土豪。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去评价你目的地好不好?这个是对等的。


  特别对不文明行为,我希望海外能给中国游客更多一点宽容,更多一点理解。我认为不文明行为首先应该分类。第一类,违法的,那你到哪里都不行。第二类,和当地公风良俗相冲突的,比如清真寺的礼仪,你不脱鞋就进去,这些不行。第三类是生活习惯不同而带给别人不文明的印象。比如中国人就喜欢喝热水,外国人就喜欢喝凉水。那既然外国人到中国的酒店,我们首先就给你配冰桶,你为什么不给中国人配点热水壶呢?你配了,我们就不用你的咖啡壶泡面了吧。这些属于生活习惯问题,可以引导,它需要一个过程。


  至于标准制定推荐,我们今年也推出了“欢迎中国”项,现在已经有几百家了,到年底会统一发布一个东西。过去我们的接待标准都太苛刻,繁琐。现在我们做的这个项目就是要简化。标准很简单,每一个标准就三五条。比如从酒店来说,你能提供一点简单的中餐就可以;万一中国游客遇到急事,能找到一个会说中文的人沟通。逐步引导海外国家如何“欢迎中国”。


  融合视野看待旅游毕业生就业


  中国网:现在看来,今年旅行社、酒店的生意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我此前在采访中也接触到一些旅游院校的老师,其中有些人表示今年的旅游业、酒店业毕业生就业比以往难了,毕业生就算进入了酒店饭店,转行的也比较多。对这一现象,您的看法是什么?旅游业、酒店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应该在哪里?


  戴斌:现在,在旅游就业这个领域中间,一方面要看到对口的人没有进旅游业、酒店业;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更多的人来酒店业,来旅游业。怎么理解在旅游中间去就业?假设一个旅游专业毕业生去跑旅游口新闻,算不算对口?所以,既然社会是一个融合的社会,就要打破过去那种只有在酒店前台迎宾、在厨房洗碗才叫就业,一定不是这样。就拿酒店来说,去酒店做销售就算做酒店了,那在携程工作,算不算在“酒店”?在清华工美有个酒店设计班,毕业生在酒店做酒店装修设计、酒店建筑设计,算不算在“酒店”就业?旅游业毕业生一直想在旅行社,但是兴业银行一年有100个亿的旅游贷款,它的人员是金融就业还是旅游就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打开就业的思路。


  旅游业毕业生的竞争力还是来自对旅游行业的理解力,这是别人不具备的。对行业的理解,这个更重要。

  • 旅游攻略
  • 热门景点
  • 旅游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