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打造宜居“水城”正由蓝图变美景
发稿时间:2013-12-13 11:41:29 来源:www.029558.com 编辑:西安康辉旅行社“八水润西安”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下,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迅速行动、通力协作,一年来共计完成堤防加固225公里,新增湿地面积8660亩、生态水面面积4035亩,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6.5万吨,启动了10项水源工程建设,可新增城市供水能力每年1.78亿立方米,取得的成效远远超出预期目标,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利部已将我市列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一个拥有水面面积近5万亩的西部山水之城,一个五里一池、十里一湖的山水西安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日,水资源发达的南昌市水务局慕名前来西安参观“八水润西安”工程时,参观者一致发出“没想到”的感慨,一是没想到作为北方缺水城市竟有如此密度的水网分布,二是没想到的是水网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样有这样感慨的还有浙商胡先生,“没来之前以为西安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过来后发现气候蛮湿润的,水也挺多的!”这一系列变化,恰如西安的旅游宣传片所言“华夏故都,山水之城”,水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同时改变着市民生活。
当初的乱河滩和如今的水景公园
12月2日,西安草滩附近的渭河城市段,65岁的市民程师傅早早来到河堤边晨练,公园里各种鸟类“鸣唱”,如同动听的“交响乐”,几只白鹭、野鸭子时而低空飞过,时而聚集在湖面嬉戏。长达22.2公里的渭河河堤上,六大景观功能区形成了都市亲水的动态景色,这里既有憩景观区(自然活水展示区)、运动景观区(运动露营游戏区)、还有湿地景观区(湿地自然景观区)等等,随处可见楼台亭阁,曲径通幽,分布在河堤外十多个人工湖泊如同珍珠散落在景区内,形成了 “人在湖中,湖在景中”丰富的生态景观系统。 程师傅说:“他做梦也没想到家门口会有这么好的环境!”
谁能想到仅仅5年前,这里还是乱河滩,垃圾成堆、污水横流,5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要归根于“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实施,更得力于西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和大手笔。
“看上去只是观赏湖,其实它还兼具防洪、泄洪功能,增强了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西安市水务局计划处处长王谷石说,以今年9月份刚刚建成的西安湖为例,1500亩的水域面积中,建成了20个离岸小岛,上面种植芦苇、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丰水期西安湖可以从渭河中蓄水,当枯水期来临时,西安湖还可以给渭河供水,一旦发生洪水,湖里20个小岛还可以起到阻止洪峰的功能。
这样兼具多种功能的湖泊水系还有很多:汉城湖前身是团结水库,原先承担着城市排污、雨洪排泄任务,库水发黑、发臭,经过改造集防洪、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王谷石说,“八水润西安”通过对水系保护、利用、整治、开发及提升工程,打造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景观文化体系,支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西安的生态水面建设效果显著。建成仪祉湖一期工程,完成航天湖、西安湖主体工程,加快建设堰头湖并启动了凤凰池征地工作,灞河灞桥滨河湿地公园一期、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氵皂渭湿地和沣河生态景区一期相继建成。西安已建成的水面面积近5万亩,超过了5个西湖的面积,为调解城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作出巨大贡献。
一年来新建加固堤防225公里
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美景,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流动,几千年来,滋润和养育着古城人民。
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目前共有大小河流54条,水库96座,总蓄水能力6.4亿立方米。长安八水及黑河是西安的主要河流,其中有过境河2条——渭河、泾河;境内河7条——灞河、浐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黑河。9条河流河道总长度1834.9公里,西安段河道总长度705.2公里,山区段河道总长度270.04公里,平原段河道总长度435.16公里。
因此,占水域面积超过八成以上河道治理是摆在西安市水务局面前最迫切的大事。这一年来,“八水润西安”工作呈现出开局好、行动快、成效显的良好态势。渭河、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段、涝河户县段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12月3日,改造后的沣河河道后俨然成为景观河,河堤道路上随意可见骑自行车的市民,孩子们在河堤公园里尽情追逐嬉戏,老人们则悠闲地放着风筝打着太极拳,“过去这里就是个荒草滩,到处都看见挖沙,随意堆积垃圾,现在花也多了,水也变清澈了!”附近一位村民说,此前还曾经有村民在沣河里捕捉过一米多长的野生大鱼,足可见河道改造后的生态成效。据了解,沣河生态景区I期,占地约1200亩,其中河道水域面积148亩,已完成栽植苗木1.2万株,草坪绿化12.5万平方米,堤防工程完成堤防填筑800米。
截至目前,“八水绕西安”工程中新建、加固堤防225公里,完成渭河西安段184.2公里堤防、堤顶道路和绿化工程建设任务;完成黑河平原段29.5公里堤防建设、右岸堤顶道路硬化及景观绿化工作;完成石川河2.35公里示范试验段主体工程;完成浐河城市段6.44公里应急疏浚和潏河三星段4公里综合治理任务;完成灞河平原段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浐河上游段、涝河平原段、泾河西安段、沣河平原段、潏河平原段等河流及其主要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水污染治理考核 我市排名第一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病原菌,如不科学处理不仅污染环境,对市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巨大危害。“八水绕西安”工程实施一年多来,西安市政府将污水治理列为重要工作来做。日前,国家住建部对各省市区和36个大中城市前三季度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考核排序,西安市今年连续三个季度位列第一名。
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所限,西安市的生活污水曾经大量通过氵皂河排放至渭河中,加重了渭河水质污染。对此,西安市在“八水绕西安”工程中加大了对生活污水的治理,目前,西安市已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18座,总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75.6万立方米/日。其中,城九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9万立方米/日,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6万立方米/日。截至11月底,污水处理量3.6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削减率达到99.9%,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利用率达到75%的负荷要求。
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汇总数据,西安市5项考核指标均名列前茅,分别是下辖县设施覆盖率10分(满分10分),城市污水处理率22分(满分25分)、处理设施利用率24.85分(满分25分)、主要污染物削减率19.80分(满分20分)、监督管理指标19.89分(满分20分),以总分96.53分稳居第一。这已是西安市今年连续三个季度在36个大中城市排名第一。
除此外,生态治理污水也是科学治污的重要部分,这方面具有“地球之肾”美誉湿地对降解污水、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今年刚建的1200亩的氵皂渭湿地公园,通过湿地过滤、净化功能,每天可处理7万吨氵皂河污水,相当于一个中型的污水处理厂。
根据规划,西安将以渭河为骨架,以渭河一级支流为框架,按流域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划定湿地保护区范围,根据西安周边地形及河流特点,由西至东本次共规划有周至黑渭湿地、氵皂渭人工湿地、涝渭湿地保护区、沣渭湿地、泾渭湿地保护区、灞渭湿地、灞河灞桥湿地共七大湿地。
增加水域面积有利于治污减霾
从古代的“八水绕长安”到如今的“八水润西安”,尽管只是“绕”到“润”一个字的变化,却传递了多重含义。省社科院专家方海韵说,根据《辞海》中定义,绕只是个简单的动词,说明一种状态;而“润”的含义是滋润,润益,如:水润万物;这一字之差正是显示了政府对“八水”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现了是水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变;水的动力学性向价值功能性的转变和历史与现实契合的重大意义。
城市水域面积增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改变气候以及治污减霾的重要作用。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顺熙说,城市水域面积的增大,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对净化空气、治污减霾起到一定作用。
邓顺熙表示,这么多年西安的降雨量平均保持在每年500毫米,受半干旱气候影响,西安的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以上,从理论上说,西安降雨都被蒸发掉了,实际上由于西安众多湖泊水域的存在,大量的水从这里蒸发了,从而保持了气候湿润度,不会让人感觉干燥。
可以佐证的数据是,从2008年至2011年,三年来,西安市全年降雨量从525毫米提高到703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从年均58%提高到70%,按照国际标准,属于比较适宜人居的地区。
据了解,“八水润西安”工程自2012年开始,实施仅一年多时间,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下,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迅速行动、通力协作,一年来共计完成堤防加固225公里,新增湿地面积8660亩、生态水面面积4035亩,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6.5万吨,启动了10项水源工程建设,可新增城市供水能力每年1.78亿立方米,取得的成效远远超出预期目标,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利部已将我市列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
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规划项目实施工作,真正实现“八水绕长安”到“八水润西安”的转变,将我市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近期通过加快工程建设、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考评、建立奖励机制等综合措施,力争到2014年年底新建提防100公里、新增湿地面积6080亩、生态水面2500亩。
西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围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延续古城历史文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市民亲水需要,以城市水源工程建设造福西安人民,以河流治理拉大城市骨架,以湖泊建设服务区域发展,以人工河系促进水循环,把西安丰富的水系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满足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水资源和水生态需求,为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生态美”和“美丽中国”目标做出贡献。
- 旅游攻略
- 热门景点
- 旅游咨询